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南管館閣,聚英社,座落於鹿港一級古蹟龍山寺內,傳承著古老的中國傳統音樂:南音,以古樸的絲竹樂器:琵琶,洞簫,二弦等,傳頌悠揚的樂曲,餘音繞樑,不絕於耳。
在名為「謙和」的老屋裡,感受一場新舊靈魂的交流。 老屋是否可以當作民宿呢?小艾謙和民宿有了答案。 將老屋作為民宿的重點與難度不是只有房子的維修,更重要的是對地方歷史與文化的理解,並透過這些對地方的人與生活的連結與實踐,去呈現出一間老屋民宿獨特存在的可能。
遠離了鹿港鎮的街區之後,你可以選擇前往鹿港另一個風景,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農村「南勢社區」。
從鹿港藝術館(鹿港公會堂)前的道路直行,也就是過去舊河道的地方,遠遠的可以看見,一棟一棟日式建築緊鄰著,這裡是鹿港的新景點,近來非常熱門的藝術中心「桂花巷藝術村」。
佔地有一千四百餘坪,包含有和洋混合式三層樓建築,以及傳統閩式二層樓街屋建築,建築本身就在訴說著鹿港的發展史,建築內部目前由辜氏家捐出空間,並成立財團法人管理,整理辜家以及鹿港地區相關的收藏品,從民生、信仰、家具、器皿通通包含,這裡不只訴說一個家族的發展史,更是鹿港發展史的縮影。
成立於1988年的縉陽公司,原為一間專業生產織緞帶代工廠,後因應潮流趨勢,推動轉型,提供客戶創新研發的設計製造,成為全世界主要緞帶製造商之一,因而有『緞帶王』的稱號。
用芋頭作成籤,包上了豬後腿肉,清蒸爽口不油膩,油炸酥脆口感,或是作成湯,滿滿芋頭香。早期種植芋頭過剩時,將多餘的芋頭作不同的利用,有些拿來配飯,有些拿來作湯,而最有創意的就是芋丸,也因為這樣這種古早味的作法就一直留到了現在,成為了鹿港地區有名的小吃之一。
鹿港肉包始祖振味珍的糕餅師父鄭振山在鹿港有兩個知名品牌,一是阿振肉包另一個則是阿振麵茶,目前由兩個後代分別經營。
米糕是以糯米製作成的飯類,但由於口味及地區的差異,米糕也有相當多的變化。
鹿港的麵線糊非常多家,口味也略有不同,當然也有分為在地人喜愛以及遊客推薦兩種店家的分類,不過以多數人口味以及保留傳統口味的原則就首推蚯蚓龍山麵線糊。
一個老城鎮裡總有一味你無法忘記的豆花,鹿港當然也不例外。 鹿港豆花一樣不可錯過,豆花本身有足夠的黃豆香,挖出還有保持形狀但卻可以入口即化,豆香會在口中發散而久久不去,配合用傳統紅糖熬製的湯底,自然的清甜但不會膩,可以加上紅豆、粉圓,色彩與口感都有了不同的層次。
鹿港人常會說:一隻蝦猴配三碗粥,不單只是因為蝦猴口味很鹹,而他也是過去鹿港的民生主要餐桌上的重要食材。
龍山魷魚肉羹代表著是鹿港的特色食物,鹿港並不同於台灣其他地方,分別有肉羹以及魷魚羹,因為彰化特殊的山海交會,就算是羹類的也要做的同時擁有山珍與海味。
在鹿港有兩間重要的媽祖廟,一由民間建立的天后宮,另一座則為清代官方建立的「敕建天后宮」,也因為建立年代的先後順序,在當地便有了「舊祖宮」與「新祖宮」的分別。
車行剛進鹿港,你就可以看見一整排的古蹟群正在列隊歡迎,這就是文廟、武廟、文開書院,也是鹿港過去的文教區域。
鹿港龍山寺,常有人稱為「紫禁城」,相傳創建於明永曆年間,於西元1786年(乾隆五十一年),由泉州都閫府陳邦光偕其郡人改建於現址,現為國定古蹟,在國內古蹟中地位相當崇高。